竞彩世界杯征文|你不看世界杯 ,就不会懂一代人的青春

全体育7843阅读

  30年前,我也曾是一个仗剑走天涯的懵懂少年,可以说世界杯伴随着我的整个青春岁月。每届世界杯有每届世界杯的精彩,忘不了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加连过6人闪耀全场,忘不了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米拉大叔的欢快舞蹈,忘不了1994年美国世界杯上罗伯特•巴乔的落寞身影,忘不了1998年法国世界杯追风少年欧文一球成名,忘不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罗纳尔多呆萌的阿福头,忘不了2006年德国世界杯齐达内的冲动一顶,忘不了2010年南非世界杯朝鲜队郑大世仰望国旗泪流满面,忘不了2014年巴西世界杯巴西队最佳第12人“金杯爷爷”的眼泪,忘不了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C罗主罚任意球时坚毅的眼神,也忘不了世界杯伴着我们一起走过的每段青葱岁月……

  一个人的青春,也就几届世界杯!世界杯对我来讲,是小学时收音机里宋世雄的精彩解说,是中学时装病请假回家看球的遮遮掩掩,是大学时和同学们抱着被去教室看球的浩浩荡荡,是初出茅庐小将一夜成名的欣喜若狂,是巨星闪耀赛场书写传奇的无限风光,是一代名宿抱憾落幕的黯然神伤,是终于等到中国队走上世界杯舞台的涕泗横流,是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的焦急无助,是褪去激情后仍深藏心底的一个有关青春的梦,梦里面有我与它不得不说的故事……

  我来自中国北方的一个小县城,我们这代人对世界杯的追逐大多起源于求学时代。而每年世界杯开赛的时间会与我们期末复习考试的时间高度一致。孰轻孰重,我们心里当然是有数的,毕竟四年才举办一届。那个时候还没有贺炜的现场诗意解说,起初受条件所限制,我们几个铁粉很多时候只能第二天早晨听听《新闻和报纸摘要》了解一下实时战况,或者不顾死活的躲在宿舍被窝里听收音机里的现场解说。说“不顾死活”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确实有人因此违反寝室纪律被劝退。在20人的大宿舍里听足球解说,是一件很冒险的事。首先对外要预防宿管老师突击检查,不准备做的卷子直接糊到宿舍门玻璃上遮挡光线,听到精彩处只能压抑着情绪,手紧紧地握到一起用眼神相互示意。其次对内还要安抚不爱足球舍友的不稳定情绪,啤酒、饮料、花生米、火腿肠安排上。但是消息的滞后性、不稳定性和缺乏现场感总让我们感觉不过瘾。走读的同学们则享有我们无法比拟的便利,拥有对世界杯评说的绝对话语权,只因为他们有机会在家里看电视直播。每天清晨,他们就会到处贩卖最新的世界杯赛况信息和各种小道消息“巴乔怎么和主教练闹矛盾,又怎么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实在是球瘾难耐,后来我们想出来了一个好办法,即用凉水洗头,把自己弄病,就可以堂而皇之直接请假回家。可是几次三番,好像也不太能行,毕竟一个病号在家不打针、不输液,反而精神抖擞熬夜看足球直播,是任凭哪个家长都会怀疑的。所以,不如来个瞒天过海、金蝉脱壳、里应外合、浑水摸鱼,晚上半夜三更先把自己的床铺伪装好,然后从寝室里偷摸结伴出逃,神不知鬼不觉搭人梯跳过学校3米多高的围墙,跑到父母出差的同学家里美美地看一场世界杯。第二天清晨再装作走读生若无其事混入校园,迫不及待地和眼巴巴等消息的哥儿们吹牛。但折腾了一宿,怎能不露马脚,一上课我们几个就趴倒一片,别人叫都叫不醒。幸亏那时的哥们讲义气,一旦有人被抓现行,大家都会帮忙打掩护,甚至主动顶雷。老师们都宽容,虽看出了端倪,但有心庇佑、高抬贵手。否则,老师来个欲擒故纵、以逸待劳,准弄我们个关门捉贼、瓮中捉鳖不可。

  世界杯,光看怎么行呢?我觉得爱踢球又看世界杯的人与不踢球光看世界杯的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就像光坐在台下看戏和资深票友的差距就在一个“通透”。这正如郁达夫笔下对南北国之秋的对比,“南国的秋也是有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说实在说,有时候校园里球星的号召力比校长要大。比如,随着世界杯举行的热火朝天,学校足协(民间非盈利性公益组织)自发在全校同步组织了一届校内的足球世界杯,各位大佬仿照世界杯的赛制,先抽签分组,再小组赛,最后淘汰赛。所有的参赛班级都以世界杯的参赛球队命名,赛程与世界杯同步进行。教练由球技最好或者足球知识最广的同学担任,上场前先研究对手实力,派出专人探听对方虚实,再安排部署战术。我们还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改变赛制要求,比赛时间一般很难满足上下半场90分钟的规定,换人名额也不受限制。请外援帮忙虽不讲武德,但未被明令禁止,赢球者往往胜之不武,没有江湖地位,被人不齿。但男生人数偏少的文科班,允许女生上场,本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原则,缺一个男生就安排二个女生上场。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紧张的比赛氛围中,场上场下充满了充满了欢声笑语。

  那时,谁能搞到一张《足球俱乐部》赠送世界杯足球明星的海报,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我就记得我有一张忧郁王子罗伯特·巴乔的海报,在我床头贴了好多年。一直到后来娶妻生子,才换上了儿童识字图谱。但是仍然不忘给儿子买印有球星照片的体恤。三岁的时候就认识,这个人就是外星人罗纳尔多。一切伟大的的创造,都来源于模仿。爱球星、学球技也不例外,始于模仿。在学校中各种模仿:模仿马拉多纳桑巴舞步,扎起罗布特•巴乔的马尾辫,学起博格坎普的世纪转身,模仿曼联国王坎通纳立领,来一个战神巴蒂斯图塔的庆祝动作。想想小时候的姆巴佩,他的成功也是从膜拜偶像开始的。但有些模仿刚刚起步,就被扼杀在摇篮中。上午刚烫好的古力特小辫子,自己还没欣赏够,下午就被学校要求勒令回家恢复出厂设置,否则留发不留人。

  有时,我们为了踢上球就必须发扬雷锋同志 “挤”和“钻”的精神,早起跑操前、中午午休和晚自习后的时间都用上了。甚至有一次下了大雪的晚上,白色的足球在雪地里非常难以辨识,有同学突发奇想用墨水把球涂成黑色,主意倒是一个好主意,只是苦了穿白鞋和浅裤子哥们,碳素墨水真的太不好洗了。中午踢球吃不上饭,一定是正常的。踢球的人最团结,也最讲义气,和谁说一声就会有同学把饭打到宿舍去。有的人明明球技不行,也会带他一起玩,兄弟们多照应着点的事。人无癖不可交,因其无深情;人无疵不可交,因其无真气。由此看来爱踢球的人大多数是可以托付终身的,爱一项运动始终如一,以后谈恋爱大概率是不会移情别恋的。恋爱是一定要谈的,否则你以为,那么多女生在场外大中午打着伞看球图啥?除了个别女汉子是真爱,我敢保证她们中90%以上都分不清啥是角球,啥是球门球。你以为那么多小伙子在球场上玩命奔跑只是为了给班级争光,为中国足球证明?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不信。事实证明,我的推断是正确的,随后几名主力球员陆陆续续在场边配齐了自己专属的后勤保障人员。还有一点大家的意见也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买队服,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国外球队,但是在购买队服时大家的不约而同选择了中国国家队。

  学生们在一起踢球是一定会交很多朋友的。托足球的福,离校多年母校上下届的很多同学都认识我,“你是那个那个三(6)班的谁谁谁吧,当年决赛那个球怎么进的?”“怎么进的,蒙得呗!我说凭实力,你信吗,哈哈哈!”多年以后,我们这些老友还经常一起约球,虽说各个身材发福、满脸油腻、脚步迟缓,可那又怎样?大梦一场,归来仍是少年。再后来这些爱踢球的,有的当了区长,有的成了银行行长,有的当了企业家,有的成了航空英雄……虽然身份地位变了,但每次聚会时他们眼光里闪烁着的青春光芒没变。虽然现在我们很少踢球,但到一起的时候聊最多的除了一直心心念念的女孩,就是回忆当年那届世界杯的点点滴滴了。

  时光荏苒,如今经常会感慨现在的孩子没有朋友,也许在我们这代人心目中,只有一起逃过学的,打过架的,烤过鞋垫的,追过女孩的,看过通宵世界杯的才叫朋友。但如果你不热爱足球,不看世界杯,就永远不会懂我们这代人的青春。(谷守磊)

  “世界杯,我的青春记忆”征文:

  活动时间:即日起-12月18日

  征集内容:围绕世界杯主题,可以写自己的世界杯经历,购买足球彩票故事,你喜欢的球星以及相关的足球话题,晒自己有意义的照片、纪念物等。

  活动要求:体裁不限,风格不限,图文并茂,真情实感,真实经历且未在公开刊物发表过。

  奖励方式:

  一等奖1名,奖金2000元;二等奖2名,奖金1000元;三等奖5名,奖金600元;优秀奖10名,奖金300元。

  参与方式:请将征文发送至240729324@qq.com邮箱。


作者 Author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刻分享至微信好友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刻分享至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