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观察 | 一只特立独行的“菠萝”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章咪佳
一如既往地笑笑咧咧,从2012年至今整整十年,那只特立独行的“菠萝”,又来了。
11月12日晚上7点,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主体活动之一的“菠萝科学奖”在国科温州附属高级中学(永强中学)举行,十个来自全球各个实验室的科学研究成果获奖(2022菠萝科学奖奖项解读)。
经历了一整天奔波、采写,媒体区里哈欠正此起彼伏,此时,记者们听到今年第一个奖项的颁奖词,虎躯一震:
“当你看到别人打一个哈欠,不一会儿,自己就哈欠连连?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演化生物学家盖拉普团队通过实验发现,打哈欠传染的可能不是困意,而是警惕。这个现象的背后,是复杂的脑机制和动物行为机制。”
过去十年里,一群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时代的科学家和科学传播工作者,与越来越多的科学青年、文艺青年、普通青年一起,为一批批富有想象力、出人意料而意义深远的科研成果与事件,颁发出了这个以水果命名的科学奖项。
横空出世的“菠萝”
一个以“菠萝”命名的科学奖项,有什么特别的深意?
问了一圈十年来全程参与“菠萝”事务的人,想了半天,“没有。”
往前刨刨“菠萝”的生长土壤:2011年10月,在美国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s)第20次揭榜时,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姬十三)忍不住发了条微博,表达他一直很想“插一脚”这桩“既文艺又科学”的传播事件的愿望:“我想做一个中国版的搞笑诺贝尔奖,有什么机构支持不?”
他很快收到了当时浙江省科技馆馆长李瑞宏的私信:“有点意思,有什么具体想法吗?”
六个月后,2012年4月7日,这只“菠萝”就在杭州生根了——首届菠萝科学奖颁奖典礼在浙江省科技馆举行。
至于“菠萝”这个命名,就是当年大家坐在甜品店里否决了一个又一个提议时,国内科幻界女神、长腿少女小姬(@小姬AI)咬着菠萝冰,突然冒出来的名字。立刻获得全票通过。
但是当一个科学奖项,既不叫国家××计划也不以著名学者命名,反而管自己叫“菠萝”,难免会令人对其权威性产生怀疑。
尤其这个菠萝科学奖的组委会还怕人不信,到处声明“我们是一个正规严肃的科学奖项”“我们还是浙江省科协指导的呢”……只会让正常人更加警惕。
于是“骗子”的标签,自2012年菠萝科学奖横空出世起,就在这只“菠萝”的脑门子上若隐若现:一开始几届菠萝科学奖筹备时,不止一个获奖人在听完整个电话通知获奖信息后(如果有足够耐心不提前挂断的话),反复确认:“真的不用交钱吗?”仿佛看不透这个奖想要骗他们点儿什么。
这只“菠萝”,想“骗”的是好奇心吧,每个人身体里星罗棋布的好奇心。
“向好奇心致敬”是菠萝科学奖的slogan。好奇心,让牛顿捡起地上的苹果,好奇心让阿基米德跳出浴缸,好奇心让富兰克林在暴风雨中用金属杆放飞风筝……好奇心,是科学前进的动力,也是人类作死的源头。
菠萝科学奖关心宇宙万物,啥都研究,但是不解决问题,不关注任何变现途径。不过跟美国搞笑诺奖的冷嘲热讽、“匕首”式的调侃风格不太一样,菠萝科学奖更倾向正面鼓励:它的选评标准是“嘉奖那些并无野心改变世界,但也不会被世界摧毁好奇心的科研科普工作者”。
因为所有的获奖研究,不论听起来多么奇葩,全都是在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的严肃科学。
酸酸甜甜“方菠萝”
和苹果、梨不同,菠萝不是由一朵花发育来的,在植物学上它被称为“聚花果”,由200多朵小花共同发育形成。
这些小花都围绕着圆柱状花序轴排列,中间形成充满嚼劲的果芯柱子;而发达的肉质子房、苞片和花萼,构成了酸甜多汁的柔软果肉。
这种奇妙水果的DNA,刻在了浙江科学界的这只“菠萝”里:
获奖的每一项研究,都由非常严谨的实验设计,经过长期探索完成;但是它们听上去又那么离谱,什么“数钱可以减轻疼痛”(2012第一届菠萝科学奖心理学,获奖者:浙江大学心理系教授周欣悦);
“一根棒棒糖大约要1000次才能舔完”(2015第四届菠萝科学奖数学奖,获奖者:纽约大学柯郞数学系黄金紫团队);
“一个标准泳池里平均有140瓶尿”(2017第六届菠萝科学奖数学奖;获奖者: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李杏芳教授及其研究团队)……
你会忍不住地好奇,想尝尝这只“菠萝”又酸又甜的味道。
而且这只“菠萝”发生了突变:这只顶着皇冠的方菠萝,主体是一个明亮斑斓的三阶魔方,54个小色块,能产生43252003274489856000种不同的排列组合。
即便如此,它仍旧可以被人类的好奇心轻松打败。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流体物理专业的胡立德(David Hu)教授,获得过2015、2016、2019年三届菠萝科学奖。
在2016年胡立德第二次获得菠萝奖后不久,发生了一件在科学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事情。
当年5月,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杰夫·弗雷克(Jeff Flake)发布了一份长达85页的报告,详细阐述了他认为最浪费纳税人钱的20项研究,并且他还在美国FOX电视台,用游戏的方式详细地嘲弄了这些研究。
在这“没用的”20项研究里面,有3项研究是来自同一位科学家,就是胡立德教授。
他做过太多看起来“没用的”研究——
在带一、两岁儿子去上厕所时,他很好奇:“小朋友这么小,怎么尿尿时间和我差不多的?”胡立德做实验发现,哺乳动物不管是大象也好,老鼠也好;小孩儿也好,他们的爸爸也好,大家的撒尿时间平均是21秒。为什么?
下雨天,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被蚊子咬了,奶爸心疼之余又很好奇:这么大的雨,每一滴往蚊子身上砸,都相当于疾驰的汽车朝人迎面撞过来,蚊子怎么没被雨滴砸死?
家里的猫这么爱干净,它不睡觉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舔自己——相当于洗澡。“但是猫超省水,我们人洗一回澡用10升水,猫一天有6个钟头在舔自己清洗,拢共就用3个汤匙的唾液。它是怎么做到的?”
……
所有的这些“为什么”,胡立德都做了物理学角度的钻研。但是这些课题看起来真的是很孩子气,不要说参议员,他的亲朋好友起先也有不解。
今年42岁的胡立德,父母是来自中国台湾的一对科技工作者,终身都做着非常严谨的科学研究。两位上一代的科学家对这个美国麻省理工的高材生儿子,刚开始也有点不以为然。
不过胡立德的这种好奇心,得到了科学界褒奖——除了获得过三届菠萝科学奖,他曾经获得过两届美国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胡立德和家人
西方有一个关于菠萝的谜面——Stand tall, be sweet, wear crown(站得高高的,内心甜甜的,戴一顶皇冠)。
一流的科学家,常常有一种“菠萝”特质。他们受过很高水平的科学训练,但自身鲜有包袱,愿意把精力投入到看上去像玩一样的研究里去。
当然了,菠萝是有刺的。当年,Jeff Flake发布他的85页报告后,胡立德教授按照学校公关部门的要求,在科学美国人专栏上发文回应质疑,详细解说了他的这三项研究的科学价值。
比如,“雨滴砸不死蚊子”的研究,有一个应用方向是制造微型机器人。这项研究,已经在和美国军方探索进一步合作。
“菠萝”熟了
十年,浙江出产的这只方“菠萝”翻着跟斗,从科学界走向了民间。
今年,“菠萝”已经成长到11岁,是一只成熟的“菠萝”:5位诺贝尔奖得主、7位两院院士、国内首位“卡林加奖”获得者,出席过菠萝科学奖的颁奖典礼。
还有世界冠军,美食作家,影视演员,纪录片导演等各款文体界人士,也曾是菠萝奖的嘉宾。相声演员于谦大爷来的时候就说,自己从小想当科学家,但几次数学考试下来,梦碎了。当他来到菠萝奖,又开窍了:“成绩不好的,可以给科学家颁奖!”
据说,来参加菠萝奖的朋友,都符合两条要求:学术人士,不搞笑不能入;文艺分子,无科学不欢乐。
这个以“正经而不着调”出名的科学奖,主张“先发笑再思考”的科学传播方法。
发笑,让我们每个围观菠萝科学奖的普通青年,解除了对“严肃科学”的恐惧。控制笑的脑区同时也控制情绪和焦虑感,因此发笑能够打破人类所处情境中的压力和紧张情绪,让身体得到放松。
在这样良好的身心状态下经过十年,“菠萝”粉儿们全身的幽默细胞被激活后,大脑中科学思考的通路也一条条地点亮了:
2021年11月,一名重庆产妇临盆,她的母亲深夜赶到医院后就掏出一叠钞票,让女儿“数钱止疼”!妈妈还宽慰她:“数完这叠还有你爸爸给的那叠”——这个实例,堪称菠萝科学奖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里程碑事件。
不过,主办方也说,“菠萝”今年到了小升初的年纪了,专业的成绩、结交的朋友、青春期的种种挑战,且得操心。
女朋友、男朋友们,让我们怀着爱咋咋地的好奇心和行动力,共同迎接下一个“菠萝”十年的到来!
本文为钱江晚报新闻资讯客户端“小时新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客户端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删除稿件、赔礼道歉、赔偿本文采编成本及维权支出等。侵权举报、版权合作请联系:qbwl@8531.cn
评论区 Comment
关注过!
向好奇心致敬
有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