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啦!如何上好“新时代十年·大思政课”?“思政星课堂”历届获奖名师有话说!

新教育16.6万阅读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素萍 

一堂好的思政课是什么样的?有人说要有意义、有意思,也有人说要有趣、有料、有风景,还有人说要有点“潮”、有人气。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老师。为了让高校思政老师如繁星般闪闪发亮,点亮思想的光芒,“思政星课堂”应运而生。

2019年,第一届“思政星课堂”评选出了20名优秀老师,这激励着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出了一大批思政课精品课程。

时隔两年,2021年4月,“思政星课堂——第二届我最喜爱的思政课老师推介宣传活动”在全省启动,更多思政名师、优秀精品课程涌现出来。

前两届“思政新天团”中,有人以讲故事见长,有人擅长理论阐释,也有把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融入课堂,言传身教,展现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精神风貌。

今天,“思政星课堂”——第三届我最喜爱的思政课老师宣传推介活动启动,聚焦“新时代十年·大思政课”主题,高校思政课如何讲好伟大变革?大思政课和传统思政课又有什么不同?历届获得荣誉的思政名师们前来助阵,开讲了第一课。

大变革时代,要引领年轻一代积极进取

开讲人:刘鸿武

第一届“我最喜爱的高校思政课老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

中国古人讲,“政者,正也”,又说,“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可见在中国数千年文脉相传、知识积累的程上,思政与教育,思政与大学,实一体之两面,皆一个立于天地间之浩然正气筑其根本,立其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始终在倡导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真正传承者、守护者、光大者,在领导推进中国教育发展创新进程中必使这民族的浩然正气更加的光大复兴,成为凝聚十四亿中国人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推进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的活力源泉。

面对百年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挑战与机遇,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将推进中华民族发展进入一个更高远的新阶段,中华民族也必将对世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此方面,发展中国家更有期待,更有合作的强烈意愿,我们应当采取更加积极进取的姿态,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金砖国家、新兴国家的思想对话、知识交流、文化互鉴,在高校的课程中更多注入全球视野与区域国别的丰富合作实践,更加积极有为地推进中外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包括培养年轻一代服务国家服务人类的思政课的国际传播。

这些都将是未来中国高校学科建设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方面,也是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重要新领域。期待有更多优秀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在此方面积极探索实践,成为引领年轻一代中国学生走向外部世界的最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老师、国际化导师。

课程的整体构建与实施,需要“三问”

开讲人王一婷

第一届“我最喜爱的高校思政课老师”

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基础教学部主任,语言传播艺术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负责人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一名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老师,近些年我也在探索如何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与课程思政进行融合。我们的专业实践学科发展不仅需要守土有责,更需要前瞻引领、突出特色。针对课程的整体构建与实施,需要明确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即:

一问“为了谁?”——为党发声、为民代言

二问“依靠谁?”——深入人民、脚踩土地

三问“我是谁?”——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因此,我把当代传媒人才的素养概括为两点,一是社会责任感,一是创新行动力。当然这两点思考,在数年前,整个传媒学院就达成共识了。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给我们提供了更为明晰的理论支持和更为勇健的行动魄力。  

其一、若使我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则必使其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个性鲜明,突出自我。钱穆先生说“唯知之深,故爱之切”,我们的学生若对国家无认识,那么他对人民也难有甚深之爱,这样必不能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创作观,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只怕成了唯利是图者。因此我们要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创新方法,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尤其是政治、历史,帮助他们更全面的认识我们的国家;另一方面就是要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制作红色经典作品,增强爱国意识。

其二、若使我学生具备创新行动力,则必须先开拓其视野、培养其创新精神。传媒行业的特性高度强调从业者的创造力和执行力。我们的教学内容和理念要能紧密联系行业一线及社会各个领域,“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其三、若使我学生走上社会岗位,依旧不改初心,且不言乏力,则必须使其具备深厚的人文积淀。当今传媒市场不断繁荣,但唯形象论、唯金钱论、娱乐至上论,凡此等等,乱象丛生。因此,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发挥文艺作品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至关重要。

近几年来,在校内外结合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教育进行专业宣讲。今年当选为我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代表,我有了更深的体会,指导“00”后用年轻人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为社会传播红色力量。在这样的课程思政活动中,将红色精神更好地传递给学生。

多用鲜活案例,不说教,不照本宣科

开讲人于志凌

第二届“我最喜爱的高校思政课教师”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资深媒体评论人、心理情感专家

“大思政课”不是另立一门新课程,是对现有的课堂思政课的守正创新。

学者们认为,“大思政课”是相对于课堂思政课而言,是对课堂思政课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所谓“大思政课”,是基于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形成与发展规律,以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为时空维度,集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时空领域鲜活思政教育素材,构建起纵向贯穿大中小学全学段、横向贯通学校与社会全时空的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活用“大思政课”思维,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校园里的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大思政课”教学需要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将传统的思政课课堂延伸至社会生活之中。要推进思政课教学实现“在课堂上讲”与“在社会中讲”的全面推进,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共同建设“大思政课”。

老师的教书育人必须与时代的背景高度契合。比如在去年的活动颁奖仪式上的大思政课《致敬逆行者》,就选择了我对“最美印痕护士”陈颖的采访。在疫情防控的时代背景下,这个95后女孩,战斗在抗疫一线,面对疫情,依然坚强,展现着职业精神,传递着乐观的态度。同时那张玻璃吻照片,也让我们看见了互相支持、理解、尊重、关怀的正确恋爱观,以及一起面对疫情积极勇敢并肩作战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样的鲜活的案例,真人的展示与时代背景的高度契合,不说教,不照本宣科,给学生们带来了生动的一课。

本文为钱江晚报新闻资讯客户端“小时新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客户端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删除稿件、赔礼道歉、赔偿本文采编成本及维权支出等。侵权举报、版权合作请联系:qbwl@8531.cn

作者 Author

评论区 Comment

最新评论
Coldwind
Coldwind

老师是关键!!!

查看更多精彩评论,打开小时新闻APP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刻分享至微信好友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刻分享至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