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无恙,多来往 !长三角四大晚报联手邀你寻宋江南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章咪佳 宋浩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长三角的几座兄弟城市,因为新冠肺炎病例的轨迹高频联系在一起。不同于以往的流调,这次的轨迹背后,人们发现了一趟年轻人寻访宋元古建的人文之旅。
《姑苏晚报》的推文《待无恙,君再来,访苏州,探江南》,让苏州的宋元古建筑火出圈。
随后,《新民晚报》和《钱江晚报》分别发出评论文章《待无恙,定再来》《待无恙,访苏杭,多来往》,对苏州的“喊话”进行了回应。
三篇以“待无恙”为开头的评论文章前后刷屏,抚慰了所有被打破了平静生活的人们。
在本报微信头条的推送里,类似的评论比比皆是——
“包邮区永远是一家。”
“泪目,江南一带的城市人民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感受到兄弟城市的温暖。”
“沪苏杭,定无恙!”
“待疫情退去,共赏江南好风光。”
网友们既感动于长三角相似地缘文化带来的理性、包容和坚定,也希望借此梳理出一些别致的“江南文化”寻访路线,可以补充到自己的旅游攻略中。
热切的呼吁,我们都看到了。
《钱江晚报》携手《新民晚报》《扬子晚报》《姑苏晚报》今起推出特别策划:“待无恙,多来往——长三角四大晚报联手邀你寻宋江南”。
这是长三角文化的一次集体亮相,也是江南文化同源的一次当代讲述。
【她们的苏州之旅很有讲头】
几位上海姑娘的行程(点击提取她们的寻宋路线)很有意思。
紫金庵 图片来源:苏园六记
斜塘土地庙 图片来源:漂在苏州
苏州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孙中旺告诉钱江晚报记者,她们游览的5个景点,涉及了宋代民众和士大夫两个阶层。斜塘土地庙、东山紫金庵、甪直保圣寺,属于宋代普通民众的精神层面;而沧浪亭、网师园(仅原址和宋代有关)体现了士大夫的生活。
而这五个景点,不少都和北方移民有关。
斜塘土地庙朝北,这很不寻常,一种说法是当地民众很多都是从北方迁移而来,为怀念故乡,所以朝北。
沧浪亭,主人苏舜钦是北宋首都开封的官员,罢职后移居苏州而建沧浪亭。
网师园址,在宋代为官员史正志的住宅,史正志也不是苏州人。
可见,宋代江南文化的包容,也正是在吸收外地文化的基础上,才使得江南地区不断向前发展,有了海纳百川的气度。
“沧浪亭和网师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东山紫金庵和甪直保圣寺以泥塑罗汉像闻名,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斜塘的土地庙也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三位姑娘没有仅仅冲着网红景点去,这个选择真的很有眼光。
沧浪亭
网师园
“三位姑娘关注了苏州的宋代文化遗存,也给我们做地方文化研究的学者带来许多启发。”孙中旺说,现在对江南文化,尤其是苏州文化的研究,大多关注明清时期,比如市镇经济、书画艺术、教育科举、苏工苏作等方面。
但是明清时期这个高峰是怎么来的?
南宋时期就有“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苏湖熟,天下足”等民谚,可见当时江南一带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了。正是在宋代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孕育了明清时期江南文化的顶峰。
现在都说江南民风柔顺,敦礼崇文。其实在先秦时期,江南地区好勇尚武,著名的刺客专诸、要离等人都是出自于今苏州一带。秦汉时期,江南民风剽悍依旧,以出精兵闻名,项羽反秦时率领的八千江东子弟兵,也是出自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
从唐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步伐加快:在唐末五代北方的战乱中,立国于苏杭一带的吴越国政权,实行了保境安民的国策,后来采用和平的手段纳土归宋,使得苏杭一带的吴人几百年来,老死不见兵革,稳定的社会环境吸引了北方大量移民,不仅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他们还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得苏杭一带的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
这也使得江南地区留下了不少宋代遗迹,苏州现存的虎丘塔、双塔、瑞光寺塔、报恩寺塔,大都始建于这个时期。
【江浙沪是包邮区,更是宋韵文化打卡胜地】
而当我们把寻宋的视角延展到浙江,杭州六和塔(南宋)、灵隐寺石塔(北宋)、忠义桥(南宋),松阳延庆寺塔(北宋),湖州飞英塔(南宋),宁波横省石牌坊(南宋),绍兴八字桥(南宋)……都是宋代建筑的代表。
六和塔 视觉中国供图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穗敏介绍,浙江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81处,省级文保单位869处。全国文保单位中,五代、宋、元建筑40余处,其中木构建筑4处,牌坊2处,桥10余处,塔、经幢等建筑20余处。
比如木构建筑、位于宁波市江北区的保国寺大殿,重建于宋代大中祥符六年(1013),虽清代加建外檐,但内部三间仍为原构。当时人认为“甚奇,为四明诸刹之冠”。古刹至今已1000多年,弥足珍贵。这一建筑的诞生,比宋代建筑宝典《营造法式》还早了90年。
保国寺大殿内部额枋上多见“七朱八白”彩画做法遗迹,这种做法在杭州闸口白塔、灵隐寺大殿前石塔等建筑上均可看到。建筑木柱使用瓜棱做法,斗栱风格简洁、粗犷,尤其藻井按大木用材制作,极具价值。
1961年,它与另两处宋代遗存(六和塔、岳飞墓)共同被列为浙江省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浙江的宋代建筑,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结构和建造技术,以及形制、雕刻之美,是宋韵文化的独特载体,同时也提供了大众对宋韵、对江南文化的想象。
【寻宋江南,期待每一个爱家乡的你】
长三角地区人文荟萃,宋韵文化在各地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密码”。高铁一小时的发达交通、相似的城市气质、共同的文化基因,让城市之间往来频密。紧密联系的背后,它们共同属于“江南”的核心地区。
何谓江南?历史学家杨念群曾有这样的阐述:在一定时期内,“江南”在地理上是指相邻的经济上最富庶的地区,即苏、松(松江,今上海)、常、镇、杭、嘉、湖七府之地;而文化意义上,更像是文人心目中的一幅心灵地图,是文化的核心区域。
文化意义上的“江南”,在千百年后的今天,透过一条流调轨迹,展现出了它的纹理。
今年8月,中共浙江省委高规格召开文化工作会议,会上指出,宋韵文化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
正如《待无恙,访苏杭,多来往》一文中所期待的,疫情平息之后,江南地区的人们能恢复频繁来往,来自全国和全世界的人可以来“江南”,感受宋韵的历史底蕴和当下内涵。
一家媒体的发展,植根在城市的发展中,也植根在地方的历史文化中,共同发起策划的四大晚报在自己的城市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同时也都是长三角地区极具影响力的都市媒体。
我们将和这些优秀的同行从各个角度,介绍江浙沪值得一游的宋韵古建,宋韵文化,它可能人来人往,也可能隐没在深巷,只有本地人才知道如何打开这张“隐藏地图”。
我们期待更多的网友参与进来,在小时新闻客户端“写点生活”,以及@钱江晚报官方微博的相关话题里,晒晒你去过的那些寻宋胜地,会有意外的惊喜在等你。
特别提醒:“写点生活”的参与方式见长图↓↓↓请在帖子的标题处注明#江南寻宋之旅#。
本周日出街的《钱江晚报》人文读本,还将细细讲述“江南寻宋”地图1.0版的出炉故事,敬请期待
本文为钱江晚报新闻资讯客户端“小时新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客户端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删除稿件、赔礼道歉、赔偿本文采编成本及维权支出等。侵权举报、版权合作请联系:qbwl@8531.cn
评论区 Comment
苏杭天堂!
江浙沪包邮
66666
已阅本文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