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讲座进校园,杭州600多名初中生听郭沫若女儿谈父亲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 记者 沈蒙和 通讯员 戴欣怡
3月25日,郭沫若之女郭庶英女士出现在杭州文澜中学,600余名初中生听她讲述父亲的故事。
据悉,这是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文化‘8+1’校园行(浙江站)”活动之一。为播撒科学文化的种子,让“长大了当科学家”的信念重植孩子们的心中,中国科协专门组建了科学家精神巡回报告团,邀请到詹天佑、李四光、郭沫若、童第周、柳大纲、邓稼先等科学家的后人,跟中学生和大学生分享前辈科学家成长的心路历程,感悟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郭庶英女士此次和文澜中学的学生们分享的,正是父亲郭沫若作为学者、大学校长的生平点滴。
弃医从文,艰苦环境成就创作
回忆父亲的生平,郭庶英提到,父亲在创作中克服了当时生活的困窘、政治的黑暗和听力上的障碍,最终在诗歌、戏剧、甲骨文研究及考古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郭沫若最早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学医。“但因为两次患伤寒高烧,他的听神经受损,患有严重听力障碍。父亲右耳几乎完全失去听觉,左耳只有微弱听觉。”作为医学生,连听诊器都听不了,郭沫若只能弃医从文,走上文学道路。
“在日本期间,他主要从事翻译和考古工作,在甲骨文、金文上的研究成绩显著。”郭庶英说,父亲的创作大多是在艰苦环境下进行。当时,郭沫若翻译长篇巨作《浮士德》,由于德语不熟练,翻译得非常辛苦,好不容易翻译快结束时,他的翻译手稿又几乎被老鼠啃光,懊恼与挫折可想而知。
因为听力障碍,家人与郭沫若交流时,通常要准备纸笔,或者用手势告诉他“吃饭”或者“睡觉”。为了不惊扰伏案写作的父亲,家人都是站在他对面,用手指点桌面,等他发现了再做手势。
事务繁忙加上严重耳背,郭沫若与子女谈话的机会并不多。但郭庶英还记得抗战期间在重庆时,“父亲抽时间带我们郊游,在水里捞小鱼;在家里他有时趴在地上做马,让我们骑在他背上绕着屋子爬;爸爸还和我们捉迷藏,带我们去看戏。”
后来,由于蒋介石的通缉,郭沫若流亡日本十年,拉家带口,生活环境非常艰苦,但研究方面十分突出。“《郭沫若全集》38卷,20卷是文学编,8卷是历史编,另外10卷是考古编,这些作品都离不开当时的环境,无论是史剧《屈原》,还是郭沫若的经典诗歌,艺术都离不开民族气节和社会生活。”
郭庶英与文澜中学校长任继长亲切交谈
为学生着想的老院长、老校长
“郭沫若最看重的职务,一个是任职近三十年的中国科学院院长,一个是任职二十年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他也最喜欢被人亲切地称为‘老院长’‘老校长’。”
建国初期,一大批海外留学生响应祖国号召,冲破层层阻力,回国投入新中国建设。郭沫若在争取境外科学家回国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上书中央建议中科院办一所大学,并亲自筹建中科大。
郭庶英说,郭沫若是一位“超前的校长”,他认为不同学科需要不同人才,来攻克不同难题。“当时华罗庚是主张应用数学,关照之主张基础数学,郭沫若在中国科学院建立了一个数学所给关老,建立应用数学所给华老,让他们自由发挥学术观点。而且,他在科技大学数学系里,今年招数学所的学生,明年招应用数学所的学生,给后续的新生力量补充血液。”
出于对学生的考虑,郭沫若不仅努力改善学生生活条件,还用自己的稿费为每个学生发压岁钱。郭沫若捐出了自己的版税和稿费,后来在中国科技大学设立了“郭沫若奖学金”,这也是新中国第一奖学金、首个个人冠名奖学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奖。
持续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初中生们听得异常专心,原本只在书里出现的科学家,原来是这样炼成的。
本文为钱江晚报新闻资讯客户端“小时新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客户端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删除稿件、赔礼道歉、赔偿本文采编成本及维权支出等。侵权举报、版权合作请联系:qbwl@8531.cn
评论区 Comment
噢噢噢哦哦
已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