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上城·宋韵上乘⑧|君子之瓷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王磊
【一】
如果宋代有颜色,它应当是青色的。
温润淡雅,光泽内敛,一如君子。
南宋官窑瓷器,就是这样的青色,仿佛赵宋天水一朝的魂魄都附于其中。
一窑炉火,淬炼似玉,如千峰翠色,如雨过天青。
当我面对它,却发现语言是如此无力。而我偏偏还要去形容它,想用尽一切赞美的辞藻,急切切地诉说它的釉色到底有多美。
相比我的聒噪,古人更懂大音希声。
宋人仿佛摒弃了所有的繁复,无视后世百代的五彩斑斓、花枝招展,它就这么简简单单干干净净的一抹青色,遗世独立,却引得无数后人高山仰止。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南宋官窑那淡极的颜色,却也是美极的颜色。
△梅瓶,老虎洞官窑出土
【二】
南宋官窑的烧造技艺,承自北宋。北宋也有官窑。
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中有记载:“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政和,是北宋末年徽宗时期。但因为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每次泛滥都淤积了大量泥沙,北宋汴京城遗址已被淹没于黄河故道8米之下,进行考古发掘基本不可能,因此窑址至今不明。
靖康之变,北宋覆亡,高宗南渡,是为南宋。
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朝廷终于在临安(即杭州)安定下来。宋高宗赵构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临安城嘉会门外举行祭天大典。祭祀天地,乃是历朝历代最重视的礼仪,自然不可马虎。但因为战乱,祭祀用的青铜礼器几乎丢失殆尽,没办法,只得从俭——“祭器应用铜玉者,权以陶木”,将就着以陶瓷器和竹木器替代玉器、金银和青铜器。
赵构未曾料到,及至绍兴十三年(1143年)郊坛祭祀时,9250件祭器的品质依旧不见太大起色。
官窑的重设由此被提上了日程。
绍兴十四年(1144年),礼器局设立,负责制造郊庙祭器、乐器。而《坦斋笔衡》中说,“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虽然后人对邵成章存疑,但这确实是关于南宋官窑的最早记载。
修内司,负责宫殿、太庙修缮事务。修内司营,就在皇城附近的凤凰山下,南宋一朝不曾变动过营址。
两年后,修内司官窑根据《宣和博古图》和《三礼图》烧造的陶瓷礼器,终于让赵构满意了。
修内司窑出品的官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
除了修内司窑,南宋后来在“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西子湖畔,凤凰山麓,窑火从此熊熊燃起,窑里煅烧出来的是让后世着迷的瓷中珍品——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官窑有一份。
△洗,老虎洞官窑出土
【三】
南宋官窑只存续了130余年,它的命运与南宋王朝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南宋既亡,宫室倾颓,荒草漫漫,窑址渐渐废了,被时光掩藏在历史深处。
但存留下来的官窑器物,那无与伦比的极致的美,却随着时光的流逝越发光泽莹润。
这是后世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再得的光华。
一层一层的釉,最厚的釉层可达4层,如此费时费力不惜工本,才换来莹润如玉的质感。
没有刻意复杂的花纹,仅仅以器物釉面自然天成、纵横交错的“开片”——在炉火中自然形成的裂痕为饰,本是瑕疵,却自得天然之趣,转而美到登峰造极。
皇家御窑本就稀少,经过一重重战乱、一年年时光流转,存留至今的传世南宋官窑器物不过百件,散落世界各地。
明末才子张岱曾在《陶庵梦忆》“仲叔古董”一则中,记载了二叔张联芳与官窑的趣事。张联芳位列江南五大收藏家之一,他的收藏,张岱说可以与元代大画家倪瓒的清秘阁相媲美。张联芳年轻时曾跟着舅舅朱敬循四处游历,遂精赏鉴。得白定炉、哥窑瓶、官窑酒匜,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项元汴看到后,想出五百金买下,张联芳拒绝了:我要留着它们来为我殉葬。
到了清代,雍正的审美品味是康雍乾三朝中最好的,他摹制了很多官窑,不追求一模一样,只求形似,还老老实实落款“大清雍正年制”。而特别爱题诗、爱在书画上盖章的乾隆皇帝,对喜欢的瓷器,沿用了他一贯的风格——拟诗,刻于底部。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南宋官窑青釉圆洗底部,就有这样一首诗,“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
1989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了一只南宋官窑青瓷六棱洗,成交价是2200万港币,当时创造了中国瓷器的世界纪录。2015年,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的拍卖成交价已达1.388亿港元。
有价之物,无价之宝。
△南宋官窑大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四】
修内司窑、郊坛下窑,这两个发烫的名字,被后世爱瓷人咀嚼了数百年,也让考古界苦苦追寻了多年。
20世纪20年代,时任日本驻杭总领事的米内山庸夫在凤凰山报国寺、地藏殿等地采集到大量瓷器标本和匣钵、支钉、支座、垫托等窑具,他据此认为修内司官窑就在凤凰山一带,但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1930年,日本人小笠原彰真在凤凰山南麓乌龟山一带,发现了郊坛下官窑遗址。1956年、1980年、1985年,考古界对郊坛下官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最终把从练泥、成型、修坯、上釉、晾干到素烧等一整套工艺流程,和窑场遗址、出土遗存物一起,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郊坛下窑址共出土3万余件瓷器碎片和大量窑具,因屡遭破坏,几乎不见完整器。
△南宋官窑郊坛下遗址(本报资料图片)
△南宋官窑郊坛下遗址之龙窑遗址(本报资料图片)
出土窑具中,一块垫饼上刻有“大宋国物”四字,清晰有力的笔画,带着800多年前的沧桑扑面而来。
但修内司窑依然云山雾罩,未见踪影,学术界甚至一度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修内司窑。
历史的际遇,需要一点运气,更需要耐心。
1996年6月30日,杭州突发大水,凤凰山与九华山之间的山岙西侧,一条长约700米的狭长溪沟,被雨水冲刷出了大量黑胎瓷片和窑具。
之后,杭州的古玩交易市场上,陆续出现了类似南宋官窑的瓷片。
有心的收藏爱好者很快注意到了:有个貌不惊人的卖家,每周都会来市场,每次都带来不同的瓷片。这些瓷片到底来自哪里?
4位收藏爱好者偷偷进行了跟踪,持续几个月未果。直到一天,那个卖家又到山上捡瓷片,刚好被四人撞到,才发现了这处秘密。下山后,四人隐隐觉得这里面定有大事,当晚,其中一人拎着一塑料袋的瓷片,找到了当时在杭州考古所工作的杜正贤。
位于老虎洞的修内司官窑遗址,就这么偶然地,不经意地,被发现了。
△老虎洞官窑遗址
△老虎洞官窑遗址的素烧炉
△老虎洞官窑遗址的瓷片堆积坑
这处窑址,南距南宋皇城北城墙不足百米。遗址存在着南宋和元代多个时期的地层叠压关系,其中南宋层遍布了整个发掘区。窑址中,还出土了一件带有“庚子年……匠师□记修内司窑置”字样的瓷荡箍。修内司官窑,终于从文献记载的只言片语中变成了真实可见的存在。
△带有“修内司窑置”字样的瓷荡箍
△“官窑”铭碗,老虎洞官窑出土
【五】
南宋王朝的精华,凝聚在这小小的瓷片中。
在南宋官窑博物馆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件件由官窑残片拼接修复而成的瓷器。来自老虎洞窑和郊坛下窑的它们,其实是落选的“瑕疵品”。
官窑瓷器只能供皇宫内使用,稍有瑕疵就要被打碎、深埋,不可流入民间,老虎洞官窑窑址甚至发现了24个专门用来填埋废弃瓷片的堆积坑。
但即使“伤痕累累”,也掩盖不了它们的风采。
△樽式炉,老虎洞官窑出土
往前,南宋官窑承继自北宋汝窑和北宋官窑;向后,它开启了后代瓷器的更多变幻和繁华。
唐代,出过秘色瓷,我曾在法门寺看到过它的那抹神秘流光;南宋之后,有青花,有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每一样都光彩照人。
相比大唐鲜亮怒放的张扬,南宋官窑是那么典雅,令人心生安宁;比之元瓷,它多了几分细腻;比之明清瓷器,又少了几分繁复和柔媚。
素色对人,清雅冲淡,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的美学和哲学从来一体。我们是惯常以物喻人的,譬如梅的傲骨、竹的高洁、菊的隐逸。南宋官窑无可比拟的雅,恰恰暗合了古人对自然之道、君子之德的秉承,以及对自我之性的内省。
于是乎,这份清淡的审美,刻在了中国人骨子里,融在了血液里。
△杯,老虎洞官窑出土
(感谢杜正贤老师提供部分图片,部分来自《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
【之前,我们写了什么】
本文为钱江晚报新闻资讯客户端“小时新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客户端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删除稿件、赔礼道歉、赔偿本文采编成本及维权支出等。侵权举报、版权合作请联系:qbwl@8531.cn
评论区 Comment
谢谢分享
中国历史好在地下有记录,否则很多东西都见不到了
已经阅读
价值大的
已经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