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委员通道上,裘云庆委员为何带来了一只签名口罩和一双筷子?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蓝震
今天上午,浙江省两会“委员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举行。最后一组出场的省政协委员、浙大一院常务副院长裘云庆,带来的一只签名口罩和一双公筷让人印象深刻。
“今天我带来了一份‘同心’战疫的特别见证,这是当初我们专家医疗组曾经使用过的口罩,自发在上面签字,分别时我们彼此互赠,每人都珍藏了一只。”
委员通道上,裘云庆委员向大家展示了这只意义特殊的口罩,“它显示我们并肩作战的友情。因为疫情,我们从不同的岗位上被抽调到了一起,从互不相识到共看日升月落、生死与共,口罩虽小,情谊无边,口罩虽轻,使命如山。小小的口罩保护了我们广大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
在提及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大家有哪些需要提醒注意的地方?裘云庆委员则从兜里拿了一双筷子出来。
“这次疫情大家都知道,‘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用公筷’,大家都习惯了。在日常生活中,口罩很常见,公筷不常见,但公筷却是预防各类口对口传播类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借这次两会,我想再次郑重呼吁:请使用公筷。”
浙江省政协委员 裘云庆 本报记者 董旭明 摄
浙江省政协委员 裘云庆
裘云庆委员在“委员通道”上呼吁“请使用公筷”,与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此前倡议的“在一起,筷行动”理念一致。
在第32个爱国卫生月,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特别策划了“防疫有我,爱卫同行,请从使用公筷开始”,并发出“在一起,筷行动”的倡议。
为了让大家更加直观了解使用公筷与非公筷的区别,2020年4月底,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联合杭州市疾控中心做了一场实验,测试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的细菌对比。
经过48小时的培育,实验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一道干锅茶树菇,用不用公筷,细菌数差17倍。
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所长朱冰说,“实验结果说明,使用公筷会减少菜品中的细菌污染。不使用公筷的情况下,一方面大家可能会把自身口鼻腔携带的细菌通过筷子传递到菜品上,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不同菜品本身携带细菌的交叉污染(尤其是冷菜),这都增加了细菌滋长的机会。”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发起的“在一起,筷行动”,不仅得到了浙江餐饮企业支持和行动,也得到了政协委员的关注。
在去年杭州市两会上,杭州市政协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葛继宏受到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发起的“在一起,筷行动”倡议启发,还带了一份关于“将11月11日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的建议,更是引发了会场内外的热议。
“小筷子,大承载!”葛继宏委员表示,一双细细的筷子,其内涵包罗了身体健康、饮食文化、餐桌文明等,甚至还能激活一个产业,打造一座城市的全新记忆点。
正如裘云庆委员在“委员通道”上说的,“口腔在防治传染病中很重要。公筷对于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很有效。我想说,大家齐努力,使用公筷,把公共卫生工作做到更好。”
本文为钱江晚报新闻资讯客户端“小时新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客户端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删除稿件、赔礼道歉、赔偿本文采编成本及维权支出等。侵权举报、版权合作请联系:qbwl@8531.cn
评论区 Comment
😊😊😊😊
有点意思
了解了。
关注关注
要加强监督!